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话事人 第693节(2 / 2)

搞定了李贽后,舟车劳顿又连番应酬的林泰来本想歇两天,安安静静的养养精神。

忽然又见巡抚秦耀亲自登门,说是请林泰来同游黄鹤楼。

还说林九元作为文坛盟主,有责任代表文坛考察和指导黄鹤楼的修缮工作。

看在秦巡抚如此殷勤的面上,林泰来也就应邀同往汉阳门附近的黄鹤楼。

其实他也好奇,这时代的黄鹤楼到底是个什么模样。

要知道,黄鹤楼是屡毁屡修的,每次都不一样,有句老话叫“国运昌则楼运盛”。

当林泰来拾阶而上,到了楼门前时,却见左右各立着石碑。

左边的石碑上刻着:“丈夫只手把吴钩,意气高于百尺楼。一万年来谁著史,三千里外欲封侯”

右边的石碑上刻着:“李白骑鲸天上去,独留飞阁切昭回。百代光阴悲过客,五陵烟月忆仙才。

檐前岱岳连辽海,窗里中原入楚台。鳷观龙宫回首尽,浮云休拟日边来。”

林泰来一时间愣住了,这两篇都是自己过去发表的作品。

但是,但是,这两篇七律和黄鹤楼有什么关系啊?

秦巡抚的幕僚施纶非常专业的点评道:“九元公的大作放在这里,非常应景!

你看,意气高于百尺楼、窗里中原入楚台这些句子,放在黄鹤楼也完全没毛病!

李白骑鲸天上去这句,也切合了黄鹤楼文化!毕竟李白和崔颢就是黄鹤楼的两大名片!”

纵然林泰来算得上见多识广,此时也被震惊的失语。

这两三天你们察院是不是以“楼”为关键字,把自己的诗集全部检索了一遍?而且还找了不知多少刻工连夜刻碑?

秦巡抚恳切的说:“楚地士子一致认为,当代只有诗宗九元公的大作才能配得上黄鹤楼!”

面对权力的小小任性,游客林泰来心情复杂,无奈道:“我还是新写两笔吧,免得被人讥讽江郎才尽。”

------------

第六百三十六章 临别重礼

在明代,黄鹤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反复重修过几次。

此时的黄鹤楼的楼体只有两层,但却建在城墙边高台上。如果算上这个台基,当成三层也可。

反正这高度足够用了,眺望「汉阳树」什么的都没问题。

楼门前还建有小方厅,楼的两侧还有游廊,形成了统一的景观建筑,各处挂着不少古今诗词。

在这深秋季节,林泰来顶着猎猎江风登楼后,只见四面敞空,尤其临江一面视野极佳。

江流壮阔和烟波浩渺尽收眼底,与后世连江景都看不清的体验不可同日而语。

不过对于见多识广、看多了风景的后世人来说,不会太过于震撼。

林泰来欣赏完风景,转过身就发现,笔墨纸砚桌案不知在何时,已经在楼厅里摆好了。

恍恍惚惚不禁想起了,几百年后那些「请领导留下墨宝」的画面,只能说有些文化真是几百年传承不绝。

于是翰林院侍读、太常寺少卿、三部郎中林泰来只得「欣然」提笔,在纸上笔走龙蛇。

众人在旁边看,只见题目是《满江红·题登黄鹤楼见古今题诗后》。

林泰来解释了一下:「登楼所见题诗大都是七律,我便献丑丰富一下题材。」

「老子当年,曾几醉、南楼夜月。

但惨淡、狮儿霸气,断戈沈戟!

一片武昌秋柳绿,三更鹄渚寒涛急。问扁舟谁叫落梅风,声声笛。

高宴会,西园集;狂啸傲,南州客。向残山剩水,射棚行炙。

安乐宫门无片瓦,吕蒙城畔余残堞。想先生凭吊日登临,悲秋极!」

看到林泰来写了这首词,众人还没开始吹捧,却又见林泰来还在继续写。

「其二。

仆本狂生,频掩卷、壮怀陡发。

翘首处、大江西上,暮云明灭。

楼上有人题健句,郢中自古生词客。算浮生何日驾扁舟,冲双屐?

高吟罢,鸡声歇;独酌倦,残釭没。忽天风吹梦,长鲸喷雪。

下界霜钟催去急,倒看万顷苹洲白。蓦惊回风雪锁严城,空凄切!」

众人看完两首词后,眼前仿佛看到了长幅写意画卷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