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无字史记(出版书) 第2节(4 / 6)

古人类依然慢条斯理地摆弄着自己第一模式的砍砸器。古人类学家做过一次石器统计,发现直到距今6万年前,中国境内几乎还没有第三模式的踪迹。纵观旧石器时代或者说打制石器的时代,包含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似乎孑然独立于东方,自从距今170万年前第一模式的石器输入进来后,石器技术就一直独立发展,如此漫长的时期几乎不与西方世界发生技术交流。

石器技术是由古人类创造、继承和发展的,那么东亚石器技术的孑然独立,对于古人类意味着什么呢?

化石派学者认为,这意味着东亚古人类是独立进化的,几乎不与或者偶尔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人类发生杂交。那些从距今100多万年前起就挥舞着石器砍砸动植物的东亚古人类,应该就是我们现代东亚人的祖先。

有了牙齿和石器演化的证据支持,再辅之以其他一些证据,化石派的观点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。

“线粒体夏娃”和“y染色体亚当”

然而,正如今天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经常说的那句话—“打败你的不是对手,而是跨界”,撼动化石派观点的力量,并不是来自古人类学界,不是来自新的牙齿证据或者新的石器证据,而是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—分子生物学。

1987年1月,美国一位女博士生丽贝卡·卡恩和她的同事们在英国权威科技期刊《自然》上发表了一篇论文《线粒体dna(脱氧核糖核酸)和人类进化》。论文的主要观点是:人类起源地只有一个,这个起源地很可能在非洲,起源时间在距今20万年以内。今天所有的现代人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。

在当时,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,是分子生物学界对古人类学界的一次颠覆性的“跨界打击”。如果这篇论文的观点是对的,那么古人类学家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得重新改写。

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场“跨界打击”在科学上是如何发生的。

从分子生物学看,人体大约包含100万亿个细胞,每个细胞里都含有一种叫作线粒体的细胞器,它位于细胞核外的细胞液中。我们吃进肚子里的营养物质,比如糖类、脂肪等,最终是在线粒体中被氧化,释放出能量,供人体细胞使用的。简单地说,线粒体就是我们人体细胞的“能量工厂”。

从中学课本中我们学习到,人体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里的染色体上,大量的基因排列在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上。其实,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—线粒体dna。而且我们还知道,一个人类生命的诞生,首先是从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细胞结合开启的。换句话说,线粒体这种细胞器来自母亲的卵细胞,而不是来自父亲的精子(其实父亲的精子里也含有少量的线粒体dna,但是在受精过程中“舍身取义”,被分解掉了)。因此,线粒体dna是孩子从自己的母亲一方继承下来的。于是,分子生物学家可以通过比较人们的线粒体dna,分析人们之间母亲一系的亲疏远近,进而追溯人们母亲一系的祖先情况。

论文作者丽贝卡·卡恩从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人体胎盘中搜集了147份线粒体dna样本。之所以选择人体胎盘提取材料,是因为胎盘里含有丰富的线粒体dna。丽贝卡·卡恩发现,通过所有样本的线粒体dna追溯其所有者的母亲,最后都汇聚到唯一的一位女性祖先那里,不论现在拥有线粒体dna的人居住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,他们都是这位女性祖先的后代。

当时的媒体借用《圣经》中最早的人类女性夏娃的名字,把这位女性祖先叫作“线粒体夏娃”。关于这位线粒体夏娃,丽贝卡·卡恩从遗传物质里读出了很多信息。

比如,线粒体夏娃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?

如果我们向水池里丢下一块石头,荡起的涟漪会一圈一圈地向周围扩散。即使我们没有看到石头在哪儿落水,我们也能够根据水池涟漪的形状,判断石头落水的位置在这些涟漪的圆心。判断线粒体夏娃的生活地点,与通过涟漪判断石头落水位置的原理是类似的。

展开点儿说,人类的基因在每一代向下遗传的过程中,偶尔会发生基因突变,使后代与祖先的基因略有不同。从原理上说,后代与祖先间隔的辈分越多,基因突变所导致的遗传差别就越大。如果我们假定远古时期每一代人类的寿命差不多长,那么可以粗略地认为,后代距离祖先的时间越久,积累起来的遗传差别就越大,最外圈的“涟漪”与最中央的“涟漪”的遗传差别最大。

线粒体dna的遗传过程就是如此。一代代母亲把自己的线粒体dna传给孩子,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生基因突变,于是后代就具有了各自的基因多样性。根据现代人群各自的基因多样性的比较,分子生物学家不仅可以判断现代人群之间的亲疏远近,还可以回溯他们的女性祖先的生活地点和生活时间。

丽贝卡·卡恩发现,现代人群的基因多样性并不是一样的,非洲现代人的基因多样性最丰富,亚洲现代人和欧洲现代人次之,美洲现代人的基因多样性最少。这个现象不仅可以让她判断不同现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